「每當在坑道裡,在昏弱的光線下,我雖然是共同工作的參與者,但更是一個客觀的觀察者。面對他們堅實而疲憊的軀幹、他們毫無掩飾裸露的骨肉,內心總有莫名的衝動。我幾乎可以摸到,在那滿是塵灰與汗水混合的肌膚下,生命的光輝。在他們一鏟一鏟單調的節奏中,不可否認的,他們掘取的不是煤,而是生活的本質,生命莊嚴的躍動。」──洪瑞麟

洪瑞麟雖然一九三六年就畢業了,但因為遠赴日本東北描繪雪景,所以直到一九三八年才返回台灣。這時候他已經二十七歲了,父母年邁衰老,長兄又在幾年前病逝,生活的負擔非常沈重。為了生活,洪瑞麟來到倪蔣懷開設的瑞芳二坑煤礦工作。瑞芳二坑位在瑞芳鎮柑坪里,是洪瑞麟一生最重要的生活地。雖然和礦場主人倪蔣懷相識,洪瑞麟並沒有仗恃特權,選擇輕鬆的工作。和其他礦工不同的是,他除了荷負鶴嘴鋤、鏟子等挖煤工具外,還隨身攜帶了一付筆墨,一邊工作,一邊繪畫,為這群默默的勞動者留下群像。 (摘自18-018《礦工•太陽•洪瑞麟 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