體移動」,也就是出生、成長、求學、功名等等過程,每一階段的「身體移動」,也有交通工具的更新,有新環境景觀的衝擊,有人脈網路的拓展。凡是要成為藝術家之前,大多數人都得離開故鄉到城市發展,因為大都會才有藝術的資源。從藝術家的原生地尋找風土,是筆者嘗試連結的美術地圖,就地方的人文資源,去開挖地方文化的深度,此這對出身當地的人來說,會以自己的家鄉出藝術家為榮。藝術家來自地方,榮耀也將歸於地方。台籍第一代藝術家親歷不同政權、兩種語文,甚至兩面國旗的認同錯亂;戰後來台的藝術家,儘管佔盡文化優勢,然而又何嘗沒有慨嘆去國懷鄉的心情。台灣近代史上,文化人有如此特殊的文化體驗,乃至文化適應的難題,是其他地區所罕見的。
台灣頻頻改朝換代,每次政權更迭就出現文化斷層,試問,沒有累積的文化,美術史如何傳承?廿世紀末開始活躍在台灣畫壇的年輕世代,他們衝破禁忌題材,再造主體意識與國際同步,如今已佔有一席之地,卻也陷入老少代溝斷層。但我們也發現,新一代青年藝術家反映的台灣真相,也反映了台灣風土的時代性,其實這是有叛逆才有創新的美術史無以迴避的潮流。
這是一本從藝術家身世與際遇探源的台灣美術入門書,以「台灣美術行旅地圖」作為序,試寫出台灣風土的地域性與風土的時代性,以及大陸渡台畫家移植風土的異質性,於是打散美術史的年代軸線,橫置成地理區塊的拼圖,尋索島國美術精神的風土。提出土地、環境與美術的關連,台灣美術因不同文明的撞擊,經自我調適顯現出來的文化性格,或可以找到台灣美術的精神史源流。
簡單的說,當初執筆的願望,就是先鋪陳藝術家創作底層的風土原素,所以也屬於另一種台灣美術的初探,文中幾乎收進了<雄獅>出版之「家庭美術館」叢書的所有藝術家,通通分佈在這一張土地與時空交叉的美術拼圖裡,希望成為台灣美術之旅輕鬆上路的一本導覽書。